•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教师的责任不应该由学生替代]学生课间受伤教师责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4:25 点击:

      新课改以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显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工具,总是当作非生命体是错误的。把应该学生做的事情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是个误区,反过来想一想,完全应该由教师做的事情,教师却“袖手于后”,而让学生懵懂地乱闯于前,是不是也是一个误区呢?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课堂:教师放弃了责任,漠视自己的任务,引领缺位,目标模糊。整个学习过程美其名曰探究性、主体性学习,但是实际却是盲人摸象,歧路亡羊。一堂课下来,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实在不敢做任何乐观的估计。对照“2011版新课标”,我们的确需要进行一些思考,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行动责任究竟有哪些?
      一、 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的事
      钱梦龙先生指出:“处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两重性,是互为主客体的。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因此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主要应该把目光投向学生,要确认学生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又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以教师的存在为条件的。教学,是只有在师生之间才可能发生的双向活动,教和学始终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再从学生的实际看,他们毕竟还缺乏确定重大的认识目标的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认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必须确认教师为‘主导’。何谓‘主导’?‘主’,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并不因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取消或削弱。‘导’则规定教师的引导作用只能通过因势利导来实现。这里有一种辩证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主宰’;而教师导之有方,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可见,没有教师对每一次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实现目标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将是盲目的、低效的。
      二、 文本选择是教师的事
      这里的文本选择指的是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新课程标准(2011版)十分强调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痛处”。阅读活动在今天遭到了严重危机:快餐文化导致了阅读的功利化和浮躁,全民阅读跌至“冰点”,阅读质量普遍下降。在这样的语文危机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外阅读”推至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程设计思路的阐释中,首先提出的便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中,对各学段分别提出了阅读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由这些表述,不难看出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对单篇课文的精读,而在阅读整本书的指导上比较欠缺。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落实这一理念时,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要重视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尤其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选择,首要是选择阅读的内容,这是给学习定向的问题——一是价值取向,二是个性发展方向。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不可能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正面引导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时,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辨别优劣、辨别正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选择阅读的重点等。在教会学生选择之初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教师必须选择好相当数量的阅读文本供学生阅读。
      三、 课堂的流程、环节、走向的预设是教师的事
      学生语文生命的成长即言语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向着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适时的唤醒和点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是扮演唤醒和点化的角色。唤醒和点化是有教学“工艺”的,这个“工艺”流程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分布设置、预设目标达成的路径选择是必须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选择的,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贯穿中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面对不同的文本,我们的“工艺”选择和流程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为了建立并守住自己的所谓教学模式、教学风格而削足适履,以不变应万变去伤害文本,或将文本格式化。我们要寻找与文本贴近、呼应的方式,有时是点到为止的写意,有时是反复徜徉的细究,有时可以和文本走得很近,与文本了无罅隙,有时又走得很远,与文本遥遥相望。只有这样的灵活多变,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母语的摇曳多姿与无穷魅力。所以,对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等的认可,对个体教学经验的概括和反思,对普遍性教学规律的研究,对每一次课堂教学“工艺”的选择和调控,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
      四、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引领和价值引领是教师的事
      学生的自学,不仅仅指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式,自学的语义还应该包括“能动性、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这样一些意义,具体表现为学生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并决断、自觉自理,体现出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怎样才能让学生带着主人翁甚至体验着主体自由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欲罢不能的美好时刻,关键在于激发动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于学科本身的兴趣及所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学生要进入这样的学习境界,由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驱动自己投入地去学习,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智慧启迪是必不可少的。自学不是“放羊式”教学,不是任由学生以散漫消极的态度,以对学习毫无准备、毫无路径、毫无动机与趣味的状态去学习,更不是让学生进入所谓的“知识超市”,他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丝毫没有教师引领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向。比如教学《莫高窟》这篇文章。莫高窟是历史在某一个瞬间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在描写彩塑和壁画的段落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莫高窟彩塑、壁画的影像,特别是美轮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课堂教学流畅,学生眼中充满了激动。但总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告诉学生,好像还欠了他们一些什么,学生明亮的目光还可看得更远更远……于是,带着学生走进博物馆。当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时,似乎已经沉睡的文化顷刻间在学生凝视的目光中被唤醒,在这种鲜活的阅读方式中,《莫高窟》这篇文章在笔者和学生的阅读中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这里,对于文本的学习,教师的工具性引领和价值引领已经达成。   五、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
      新课程对学生评价作了理念的引领和具体操作的要求。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既如此,我们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中就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评价。落实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深入,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要求需要教师对学情有着了然于胸和细致入微的发现,是学生不可取代的重要教学要素。即使今天我们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依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包括形式和内容方面。
      六、 基于自身经验的语文对话是教师的事
      我们知道,如果语文课堂上缺乏了教师充满感染力的声音,包括泛读和个性化的讲述,那么课堂将少了一缕和煦的春风和抵达学生心灵的呼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能力和言语想象能力,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对言语的解读必须有对言语的独特感受。语文教师,首先是语言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思想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从而带领学生走进语言,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一个缺乏言语领悟能力和言说能力的语文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之门的。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是一个从自为到自觉的过程。在向着自觉的途中,往往需要适时的唤醒和点化。言语生命最初的生态是感性的、情绪的、经验的,需要教师在读、写上作感性的诱导,需要读、写经验和情绪记忆的相互印证和交流。因此,“对言语生命的启蒙、对言语感觉的启悟,教师亲身的读、写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读、写活动中的每一点体验和感悟,都会唤醒、催动学生言语灵性和悟性的发生,促使他们言语生命的自觉”。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以对文本生命化感悟和充满真诚的个性化讲述来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言语悟性的。此外,从教育时间学的角度看,教师对教学单位时间的掌控等都是教师的事,是学生无法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论“学生为主体”.语文学习,1988(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教师 责任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