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创先争优 > 正文

    论从众心理对学校德育建设的助推作用 从众心理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9-05-16 04:53:56 点击: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 。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律;而对群体意见的接受是一种从众,是主观上的愿意。从众是学生主体对群体行为的接受和认可,是一种自律行为,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只有把他律的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主体的自律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马克思说过,“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从众心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化本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们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倾向,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一方向探讨学校道德教育是有现实意义的,它能够为道德教育找到新的切入点。
      一、 学生从众心理分析
      据调查,学生最易从众于室友、朋友、同班同学(现在可能还包括网友)。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群体生活特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使他们在思想、情绪、生活、情感上存在着较多的共性,从而导致学生这个群体极强的从众心理。
      1.独特的心理特点对学生从众的影响
      首先,中学生是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的人,即生理上的成人和社会上的婴儿。生理上已经成熟的学生,有着对成就的强烈追求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渴望。但是,由于尚未涉足社会,没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加上这一代学生又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共识尚未形成,从而导致他们对自我发展把握的一种无奈。
      其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又有着独立意识及强烈的归属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又强化了其从众心理。再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是其社会化的一种必要形式。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学生的心理不断完善和成熟,逐渐意识到对群体规范的自觉遵从,按照群体或社会的期望和价值标准行事不仅具有其现实意义,而且是人类理性法则的客观要求。
      2.特殊的群体生活对学生的从众影响
      现在的学生寄宿都很早,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实行周托。学生这种群体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有着相同的学习目标、相同的学校管理规范、相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必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等的约束。
      3.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从众心理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儒家文化,这种文化的积淀使我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有着很强的团体意识,一旦脱离集体除自身有孤独感外,还会遭到他们的攻击和谴责。同时,性格里的价值取向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性和他律性,使得对周围人的评价及社会的舆论看得很重,他们会按照社会的评价和态度来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格。
      4.社会的发展强化了学生的从众行为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世纪,而学生又是对信息变化最敏感的社会群体。这种对信息的反应成为学生从众的一个隐性因素,校园又是先进信息的集散地,学生通过群体内部的交往,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正是对信息的需要、利用和满足,强化了学生的从众行为。
      二、 从众心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类的从众心理对于个体和社会道德的发展也是一样,既有制约作用,又有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品德教育中,要么忽视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要么过分强调从众心理对个体、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认识到从众心理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本能,在道德遵从上理性因素常常多于感性因素,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体现,对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从众心理是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加速器
      社会道德的强制性不像法律那样依靠特定的政治权力机关,通过有形的惩罚来实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个体起作用的。人总是同其他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在自我和团体观念发生矛盾时,会屈从于团体的压力,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当一个学生感到他被群体接受和需要,他不仅会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合作态度。社会群体是个体存在的普遍形式,群体在为人们提供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舞台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个人只有归属于一定的团体,才能参与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可以看出,从众心理加速了个体的社会化,加速了社会道德向个体内化的进程。
      2.从众心理是社会道德发展变化的影响者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来说,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地交往,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合理从众是个体对社会、群体规范的一种积极的内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个体道德理性、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健康合理的社会道德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期,个体对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从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当传统德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群体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评价标准对个体道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众心理是当代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单一,人们对善恶、是非、道德不道德等的认识和评价比较统一,德育工作关注的是个别人的思想问题。但是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价值选择多元化,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因素越来越多,任何一个机构无论其采取什么样的现代化手段,都不可能完全无误地把握住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心态变化和行为轨迹。所以,现代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落脚点应该是把握主旋律,增强学生的自我疏导、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学生的从众心理,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因此,“群体”应该成为当代德育的新载体,“群体效应”应该成为当代德育追求的目标。
      4.从众心理是传统道德教育的补充
      传统的德育不顾学生是否理解和认同,把教育者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自觉性,教学内容是单一的书本知识,并且主要是课堂讲授,缺乏开放性、情境性。而利用从众心理进行道德教育,正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
      第一,自主性、自觉性。虽然学生个体对群体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从众于他人的,但个体拥有接受或不接受的权利,拥有接受这种或那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选择权,并且个体可以抒发自己的价值观念,展示自己的行为方式,充分满足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反对他人干预的心理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克服了传统德育容易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弊端。
      第二,开放性、情境性。科尔伯格认为,理智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理智发展本身并不直接导致道德发展,道德发展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它们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为学生提供广泛多样的道德信息。同时,人自身的意义感主要产生于自己投入群体活动的生活情节[3]。学生作为主体投入群体生活情境时,能真切地感受生活情境中的具体过程,从而达到道德相互内化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所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4]
      总之,学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他们群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念是一致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学生从众行为对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这一特点,重视、支持和诱导学生积极的从众行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集学习、科技、文体和娱乐活动于一体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
      参考文献
      [1] 郑雪.社会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章士嵘.心理学哲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责任编辑 张茂林)

    推荐访问:从众 助推 学校德育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