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财神节 > 正文

    阅读危机与图书馆的责任 图书馆丢东西责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18-12-27 20:48:08 点击:

       1 阅读与阅读危机       阅读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开始的,阅读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传统阅读专指对纸载文献的阅读,是用眼睛看的;现代阅读包括对纸质文献在内的一切载体及传播媒体承载的各种信息的阅读,不仅用眼睛看,还可以听,可以相互直接交流,它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对个人而言,阅读可增进知识、愉悦身心,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阅读能启迪国民智慧、提高国民素质,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读书可医愚、明理、养气、通神。刘梦溪学者说:“阅读是个体生命的提升,更牵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的塑造。”美国兰登书屋的创建人贝内特?塞尔乐曾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任何时代的智慧,任何长久为人类所喜爱的故事,我们都可以用极小的代价从书页之中获得,但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宝藏,如何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好处。”可见阅读有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属性。然而当丰富的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阅读却与我们渐行渐远,静静地读书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或者说是越来越奢侈。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识字的人的图书阅读率为48.7%,其中还有1/4的人的读书时间在减少。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时间”和“不习惯”,而选择“没时间”读书的人占43.7%,主要是20至29岁的年轻人。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认为,只有一半国民在读书。
       以上,说明我们陷入了“阅读危机”。“阅读危机”不仅在我国存在,它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如,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指出,美国越来越多人不喜爱阅读书本,以前被认为是最喜欢读书的18岁至34岁的年青人,现在却是阅读最少的人群。另外,只有47%的美国人休闲时阅读过文学作品,报告警告说,如果按照目前的下降速度持续下去,文学阅读作为一种休闲行为将在半个世纪后从本质上消失。在德国这个素有出版传统和理性阅读传统的国家,也正在体味到国人“阅读的兴致日益肃然,而阅读的能力――也逐渐低落”。据调查,德国人大约只将收入的1.25%用于购买报刊和图书,阅读被排在各种休闲媒体的第8位。
       我国阅读危机的产生是国民文化素质下降的重要信号,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宣传和推动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2 阅读危机的成因
      
       我国国民阅读情况是令人忧虑的,阅读率持续下降的报道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1999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下降为48.7%,比1999年下降了11.7%。从读书时间看,在读书者中,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在我国图书阅读者,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而在国外,如,犹太人就很喜欢读书,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美国人正在争取达到50本。在我国有阅读习惯的人只占总人口的5%,而在日本有六成人读书成风。我国阅读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网络数字阅读冲击传统阅读。
       与传统阅读跌入历史“冰点”状况相反,网络阅读却如火如荼。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有网络阅读习惯者已达到30%,而且这一数据六年来还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传统阅读逐渐转向网络阅读是很明显,因为它有传统阅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阅读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阅读大多免费或费用很低。目前,占据网上活动内容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游戏、阅读新闻和论坛聊天,阅读网上小说排在第七位。如,重庆市的专项调查显示,有60%重庆人通过网络获悉最新书讯,喜欢在网上读书的人占33%,而去购买图书的人只有30%。在网络数字阅读群体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长在网络时代的他们而言,在网上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丰富了人们的娱乐形式,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对传统纸质媒体形成了冲击。
       2.2 图书价格居高不下,人们难以承受。
       随着国内图书市场纷纷放开书价,使得图书价格在十几年间涨了20多倍。虽然国民的收入也在上涨,但与书价涨幅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类图书的消费可以说是国民的日常消费之一,而随着图书价格的不断增长,现在国民的图书消费已经被分流到了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调查中显示,国民的购书周期在延长,多数读者半年才买一次书,高昂的书价浇灭了许多人买书、读书的热情,买书已经被看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消费。
       2.3 出版者与作者创新能力的弱化。
       当今的图书市场可谓是琳琅满目、名类繁多,在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创新意识的贫乏和创新能力的弱化。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有多少把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书呢?一些作者和出版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是精益求精,而是片面追求效益与速度,“出书只为销量计”,导致作品质量日益下降,使“读书只为稻梁谋”、“书成为纸做的快餐,令人兴味索然,书不屑一读”,久而久之,读者的购买力和阅读欲望自然也每况愈下,也就不想读书或不愿读书了。
       2.4 图书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国民还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在“十五”期间,虽然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各地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事业经费都有明显增长,但我国的图书馆数量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许多国民不会用图书馆甚至不知道图书馆是用来干什么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馆近在咫尺,如广州市,从来不去图书馆的市民比例甚至高达近6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图书馆事业尚不十分发达,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国民的图书馆意识还比较薄弱,缺少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3 图书馆的责任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在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证公民自由、平等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阅读社会的基础。阅读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参与,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并不是每一位公民(或每个家庭)都可以通过购买书刊来阅读,目前还有许多公民(或家庭)是没有能力的(如2006年,我国人均拥有藏书量为0.39册。上海的人均拥有藏书量最多,为4.48册,安徽省最少,人均为0.15册),而图书馆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都是公平的,都能提供许多免费资源及各种服务和指导,更是弱势群体获取知识的首选,图书馆可以为他们逐步消弥信息鸿沟、促进信息公平、维护社会和谐。另外,图书馆在经费支持、存储条件、获取渠道、技术方法、服务手段等方面相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在获取和占有文献信息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此,图书馆在构建社会阅读、推进社会阅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3.1 大力宣传图书馆,培养公民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公民的图书馆习惯是人们在与图书馆的长期接触中,熟悉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对图书馆的藏书、环境、设施等形成依赖,有事无事都要挤时间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借书或随便翻阅书刊、浏览信息的行为。由于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对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构建社会阅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人有没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应作为判断其能否进行研究性探索和学习,今后能否有所创新的重要标志。要让公民知道到图书馆去借书看书是免费的,到图书馆去接受图书馆员的服务是每一个公民(读者)的权利,不去图书馆也就是放弃了这个权利。香港居民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就很好,在香港有200多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借书证,占香港居民的三分之一。
       培养公民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在图书馆的环境里熏陶,为今后养成读书习惯和利用图书馆的习惯打下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应是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习惯的主战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使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从图书馆获得知识和再教育的源泉”。因此各级学校要重视图书馆工作,把图书馆办成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我国自1989年于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宣传周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宣传图书馆,密切图书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培养公众利用图书馆的习惯,从图书馆中了解和阅读新知识。通过这一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使他们从中获益,时间一长,你要他们不喜欢都难。如近年来有的图书馆进行的“艺术图书馆”、“旅游资料馆”、“农业图书馆”、“装饰资料馆”、“高考资料馆”等等,不仅使他们从中获益,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也是城市形象工程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管理机构,更不是“衙门”,它是服务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职责。针对我国公民阅读率持续下降的现实情况,图书馆要撤消一切影响服务的障碍,贴近公众,在明确观念的前提下,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布局,方便公众。目前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不足一册,尽管许多城市有市或县图书馆,但没有区图书馆的城市更多,这样尴尬的现状是很难有力保障公民的阅读权的,特别是最基层的公民就无法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和借阅需要。要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和方便公众,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社区图书馆,特别是农村地区图书馆网点的建设。如,东莞市形成了以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吸收企业、学校等其它系统图书馆加入的地区图书馆网群,使图书馆覆盖全地区,让信息服务进入了社区、家庭,实现了东莞地区动静结合的图书馆总分馆形态,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2.2 延长开放时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调查中,“没有时间”读书的主要为中青年,显得比较“忙”,然而,“忙”只是表面现象,最关键的是他们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图书馆应该应根据读者的需要设计开放时间,满足这些“忙”的人有时间到图书馆去。既方便了读者,又留住了读者。事实上目前许多省、市图书馆已实现全年无休息。如,东莞图书馆的自助图书馆就是一个24小时的图书馆,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3.2.3 开展无障碍服务,提供免费服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无障碍的,然而在我们的图书馆服务中设置许多障碍,如残疾人在利用图书馆时就很困难,目前有些图书馆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象南京图书馆新馆的残疾人专用通道和视障读者阅览室就极大地方便了他们。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免费的,这个问题在我国图书馆界一直争论不休,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宣言》早已明确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无偿的,可是由于我国图书馆的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有的图书馆通过收费来增加收入,以此来弥补经费不足和改善员工的待遇。目前,无偿服务的原则已在我国图书馆界到了普遍的认同和一定推广,如天津图书馆推出的“一码通”服务就是免费的,任何一位具有“一码通”的读者都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免费阅览该馆馆藏的学术期刊、报纸等文献,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和下载流量之内免费下载所需的文献。
       3.2.4 大力发展读者,组织社会阅读。图书馆在注重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做好馆内阅读的基础上,要积极组织馆办社会阅读。就目前情况,我国各类型图书馆读者都不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就我国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长期稳定的读者不足6000万人,这与我国阅读社会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极不相称的。为此,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融入社会,实行图书馆、单位、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改变图书馆长期“等客上门”的状态,使阅读与社会生活,与学校教学紧密联系,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阅读活动渗透于每个生活角落,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阳光。如,天津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建设分馆(如天津图书馆公安分馆、工商局分馆等)、设立流动图书馆(如流动汽车图书馆)、浏览文献“一码通”等方式,把公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行业、社区和农村,一方面大力发展了读者,潜在地组织了社会阅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3.3 不断努力,开展有效的阅读推介活动。
       阅读危机的产生,已引起国家许多部门的重视。2006年春天,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06年11月7日“全国读书文化研讨会”发布了《关于倡导“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都在积极倡导读书,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共建和谐社会。图书馆在引导读者阅读方面也开展了各项活动,但由于受到时间和参与范围的限制,并没有形成长期的品牌,社会影响也较小。在2005年“世界读书日”第十个年时,图书馆开展的庆祝活动才得到了一些社会影响,特别是在2006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的第十一个年头之际,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向全国的图书馆发出了倡议书,也就在这一天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使得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有了专门了组织机构和指导原则,真正发挥了图书馆在全民阅读和阅读型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3.4 加强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开展网络阅读。
       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带来了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在网络时代,阅读的涵义就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还包括网络和声音的接受。有人预言,人类正逐渐走进一种全新的读书时代,那就是“读网时代”。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人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7%,这与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图书馆必须适应“读网时代”,满足人们“读网”的需要。为此,要加快传统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强电子数字资源的建设;整合网络文献资源,建立相应的导航系统;积极开展文献资源共享共建;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信息使用的豁免权,为读者争取更多的权利等等。总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网络阅读。
       3.5 开展导读工作,引导公众阅读。
       图书馆不仅是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倡导全民读书,还具有向公众推荐好书的责任,对于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为什么调查识字者选择“不习惯”的理由,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读书,更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这是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缺失。导读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核心工作,作为图书馆员不能仅限于“管书”,不仅要为到馆读者做好导读,更应面向社会开展导读工作。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导读对象比传统的读者群更广泛,不受区域和身份的限制,服务时间也是全天候的,拓展了导读成果的发表园地与手段。目前我国许多图书馆都已建立了网站,其中,高校图书馆对网站的导读工作比较重视,一般具有馆藏数据库使用指南、馆藏图书机读目录检索、工具书使用、馆藏分布与图书借阅、专场讲座、新生入馆教育等几大板块。有的图书馆已把书评、书介、推荐书目、优秀网站等内容送到图书馆网页上,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受到了阅读指导,同时在网上也可直接向读者征集阅读意见、读后感及读书心得等,读者也不必亲自找图书馆员复制目次,只需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对于特定用户图书馆可将导读成果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如电子邮件)寄送。当然,图书馆还可以邀请专家同读者网上聊天,探讨读书的感受,网上咨询服务等,如国家图书馆推出的文津论坛、文津图书奖、文津读者沙龙和一系列知识讲座,在引导公众阅读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3.6 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图书馆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公众提供服务,满足他们对信息文献的需求。然而在很多图书馆,许多优质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处于“沉睡”之中,这固然与图书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高有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公众缺乏文献检索的能力,不知如何利用图书馆,即使到馆也一片茫然,空入宝山、一无所获。因此,图书馆员在指导公众利用图书馆中应该担当起关键角色。这个角色的担当,就要求图书馆从业人员多学习,做学问,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和服务质量,使自己真正成为公众阅读的指导者,阅读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阅读文本的通俗化、多元化、图文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无论是青灯黄卷式的阅读,还是即时的在线阅读,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力量是永恒不变的,培养公众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国民阅读率在持续走低.[2007-03-25]:
      http://www.省略/info/infoview.asp.id=87270
      2.图书馆:公众的权益与选择. [2007-03-25]:http://www.library.省略/dzyd/zsgz/
      3.关于倡导“全民阅读”的深圳宣言. [2007-03-25]:http://www.省略/southnews/newdaily/gc/szgc/200611080032.asp
      4.王世伟. 把阅读融入自己生活的血液. [2007-03-25]:
      http://www.省略/books/bkview.asp.bkid=85363&cid=216886
      5.乔菊英. 我国国民阅读危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现代情报,2007(1):24-26
      6.邹婉芬. 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 图书情报工作,2007(3):113-116
      7.程广荣. 论图书馆习惯. 图书馆建设,2006(2):104-106
      8.沈颐. 建阅读社会,从书评开始. 图书馆论坛,2006(1):35-37
      9.刘桂荣,付国英. 图书馆意识与阅读社会.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20-23

    推荐访问:图书馆 危机 责任 阅读